中俄法律网--专业创造价值
我想去旅游 体验俄罗斯民俗风情 旅游
历史风云
当前位置: 中文版历史风云留苏学长

永不褪色的留苏岁月--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副秘书长李绍贵专访


作者:未知   来自:学信国际   点击数:   编辑时间:2010-10-14 9:21:48

 

 

  在祖国60周年大庆之际,(中国)国际教育在线【学信国际】特别策划了百年留学栏目,回顾祖国海外教育发展历程及不同时期海外学子的学路历程。作为建国后的留学代表,当首推留苏群体,为此,【学信国际】特别采访了留苏学子之一——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副秘书长李绍贵先生。

 

 

  采访嘉宾:李绍贵,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计量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编审、教授级高工、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秘书长。50年代留学苏联,1961年从基辅工学院毕业后回国,投入到核工程设计单位工作,见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后调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工作。

 

 

  嘉宾寄语:不管是自费留学,还是公费留学,都应该求学海外,建功中华,也就是要时刻牢记振兴中华。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要永远记住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副秘书长 李绍贵

 

 

  

   学信国际:我了解到您是50年代到苏联留学的,那时候出国的程序和学习情况等都是和现在不太一样的,请您给大家讲讲当时的情况。

 

 

  李绍贵:好,我是在1956年秋天到苏联留学的,在基辅工学院读的本科。那个时候去苏联留学都是国家公派的,首先要由所在的中学选拔,并且要参加当年的国内统一高考,各科成绩均应超过75分,被录取后才算选拔上了。也有人是在大学读了一年后,被选拔去苏联留学的。当时被选拔上的人都要先进入北京俄语学院(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留苏预备部学习一年,主要学俄语和政治。经过一年的审查,合格后才能出国。留学生的选拔都是学校组织上进行的,没有群众讨论。我被选拔上了,当我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非常高兴和激动,我感谢党和政府对我这样一个在旧社会都念不起书的贫农子弟的培养和关心。

 

 

  1955年秋天,我进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了一年,当时主要学习俄语和政治两门课程,为出国做准备。同时也接受进一步的考核,考查合格者才能出国。那年我们学校一共有四人进了留苏预备部,后来有三人出国,有一人是缓出国,可以看出那时的考查是很严格的。也有一部分同学是由于当时两国关系紧张了就没有出国,他们可以选择国内的任意一个大学入学学习。

 

 

  学信国际:听说到了苏联上课有很多人都听不懂,很多留苏前辈管这叫坐飞机,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绍贵:刚到苏联的时候,在语言上遇到了障碍,主要是在课堂上听课有困难,生活上的会话还可以。因为当时在俄语学院主要是学习语法和生活用词,而专业单词没有学。刚开始,大学一年级主要学基础课,比如数理化、政治经济学、哲学和无神论等等,遇到的专业单词都没学过,所以就听不懂,就有了坐飞机的感觉。

 

 

  当时为了解决我们学习中的困难问题,学校特别为留学生单独开了一个班。老师在课堂上慢慢地讲,反复地讲,我们可以提问,直到明白为止。当时苏联高校没有固定课本,也不印发讲义,主要是靠课上记笔记,课下看参考书,查字典,看中文书(是出国时我们自己带的),请教同宿舍的苏联同学。大概用了一年的时间,听课交流就都没有问题了,但有时也会出笑话,比如买香肠的时候,问多少钱一公斤(килограмм),结果说成了километр(公里)

 

 

 

 

 

              李绍贵1958年于苏联基辅参加5.1节游行

 

 

  

    学信国际:您觉得在苏联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绍贵:首先是学到了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高新技术。苏联的理论水平是很高的,这是公认的。俄罗斯人性格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呆板,治学态度很严谨,而正是这样的呆板和严谨成就了苏联的先进学术,造就了众多理论先驱。

 

 

  其次就是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在加强。因为像我这样贫农出身的孩子,在旧社会是不可能读书的。但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能够出国学习先进知识,所以我有了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肩上背负着祖国的期望。到了苏联之后才发现我们国家的发展和人家比的差距很大,所以学成后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更加强烈了。

 

 

  最后就是苏联人的优良品德给了我很深的影响和感触。苏联学者对待学问的严谨和认真以及对人热情、友好的态度都给了我很深的影响。

 

 

  学信国际:1957年,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礼堂会见留苏学生,您参加了吗?

 

 

  李绍贵:我当时在基辅学习,没能参加,可以说是一种遗憾。但是,后来中国驻苏使馆留学生管理处处长给我们传达了毛主席会见留苏学生的情景:19571117日晚上6点左右,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礼堂会见了大约3000多名中国留学生。在这次会见中,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段讲话回荡了整整半个世纪,不仅激励了当时留苏的万余学生,也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发奋学习和努力工作。

 

 

  学信国际:后来中苏关系发生变化,并且形势越来越严峻,两国关系的变化对留学生有影响吗?

 

 

  李绍贵:中苏关系发生变化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当时中国大使馆规定上街必须两人同行,以防遇到不友好的情况等等。1960年暑假我们全体

留学生都回国了,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住宿、学习(主要是交代两国的分歧之处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参观。当时苏联的老师和同学都以为我们回国后就不会再回去了,但是我们又都回去了,继续没有完成的学业。

 

 

 

 

 

             记者分享李绍贵的留苏老照片

 

 

  

    学信国际:在那个年代工作都是由国家分配,您完成学业后回国的工作是国家安排的吗?

 

 

  李绍贵:是,我是1961年毕业后回国的,当时先到北京俄语学院住下,在那里学习政治和时势,了解国内情况,等待分配。我们都乐意服从分配,当然也有提出自己意愿的,组织也给予考虑。比如,我们学校的一位同学要求到大学当老师,结果就被分配到了北京邮电学院工作。我们那年毕业的留苏学生大部分被分配到了国防部门和教育部门工作。

 

 

  我被分配到当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设计院(现在是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是保密单位,对别人不能说自己是做什么工作的,更不能和外国人通信。在毕业回国时答应苏联同学保持联系,但是因为在保密单位工作最后都失去了联系,很遗憾。后来我们被调到密级最高的青海高原制造原子弹的地方,到那之后也不能和亲戚、朋友通信了。这个地方早已退役,现在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了,叫原子城(成了展览馆)

 

 

  分配到单位后是带着责任感、光荣感、神秘感和老同志们一起工作的。我们踏进了铸造民族核盾牌的部门,在秘密的历程中艰苦跋涉,默默无闻地工作,不知道索取,只有奉献,耿耿报国。那时我们在戈壁滩、青海高原、四川山沟工作,都是很偏僻的地方,条件很艰苦。但是,我们都能投入所有的热情和精力,一起克服困难去完成任务。

 

 

  学信国际: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所有人都能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建设祖国。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人们,尤其是从苏联回来的前辈们?

 

 

  李绍贵:当时所有的人都能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忘我的工作,支撑我们的是一种崇高的理想——铸造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为能够用青春和热血去营造祖国的和平,为大漠戈壁上空升起了怒放的中华民族精神花朵——“蘑菇云,宣告中国任人欺凌时代的结束,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这期间我得到了爱人的支持和理解(她两次生小孩,一次动大手术,我都没有在她身边)感到很欣慰。总之,我们留苏学子心里,一直牢记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培养和期待,不忘报效祖国的重任。

 

 

  学信国际:非常感谢您向大家讲述了您的留苏学习和工作的经历,请您给现在的留学生说几句寄语。

 

 

  李绍贵:不管是自费留学者,还是公费留学者,都应该求学海外、建功中华,也就是要时刻牢记振兴中华。在学习和学成后的工作中,要永远记得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这是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精神)。此外,希望我们的学生在留学海外、学习别的国家先进知识的同时,也要将我们国家的文明带给世界,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