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法律网--专业创造价值
我想去旅游 体验俄罗斯民俗风情 旅游
和谐社会
当前位置: 中文版和谐社会和平世界

俄驻华大使谈俄中关系六十年的经验教训


作者:俄罗所驻华大使拉佐夫   来自: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网站   点击数:   编辑时间:2009-10-9 14:19:26
俄罗斯与中国共庆建交六十周年。在两国交往的几十年中,双方的外交关系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从最初以相同的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同盟军,到后来的相互敌视,甚至剑拔弩张,再到以一种新形式的关系框架为基础的战略伙伴关系和相互协作关系。

现在的俄中关系--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关系--是以双方的共同利益、彼此关注、在原则性问题上相互支持为基础建立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为了创建军事-政治联盟,也不是为了反对其它国家,正如事实所证明的,这是一个稳定的、切合实际的双边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阶段性。1992年,双方确认有必要将彼此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决定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针对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合作,建立了平等、信任的伙伴关系。2001年,签订了《关于睦邻、友好与合作》的基本政治条约,该条约确立了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和相互协作关系。

今天,这种建立在两个相邻大国间的关系,显得那么自然,甚至有些平常--这是一种在国际政治中非常重要、且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许多权威研究机构关注和分析的对象。我很想在这里就我们与中国六十年关系的经验和教训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和见解。

1. 国家间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一个最明显的教训是,60-70年代(80年代较短的一段时间),两国都过于注重捍卫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原则和对社会制度的看法,并且把这些问题产生的分歧直接投射到了国家间的关系领域。实际上,所有这些复杂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往往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或者干脆就是各种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潮、社会主义建设原则和其它思想体系的傀儡,这些思想在两国的那个历史发展时期,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早在苏联解体之前的八十年代末,双方就已经明白,只有在非意识形态化的条件下,当思想意识问题,更广泛地说,也就是每个合作伙伴的内部发展问题不再出现在国家间关系的实际讨论议程中时,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双边关系的正常化。这个如此显而易见,甚至在今天有些老生常谈的道理,在那个阶段,却需要拥有坚强的政治意志,以及勇于拒绝各种固定观念和陈规的人才能明白。

这样的态度,当然,不是意味着任何一方都不能对邻国所发生的事情和处理方式、其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变革、人权与自由保障等各个方面持自己的观点。而且,经过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双方已经达成相互谅解:一个国家的人民和代表人民的国家领导人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了解自己国家的问题,他们能够做出更加合理的决定;世界上存在很多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把自己装扮成救世主、对别人指手画脚、强加给别人这样或那样的文化模式。

我还想顺便提一下,本人对普遍流传的一个关于俄罗斯和中国在现有社会制度模式和现代发展方向上对立的观点(英国作家R.吉卜林的精髓:西方就是西方,东方就是东方,它们永不交汇)不敢苟同。纵观两国历史、社会文化及整个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俄罗斯和中国都是发展具有社会导向的市场经济、以建设法制国家为己任、拥有主要民族精神的多民族国家,它们在解决国家发展的具体问题时拥有很多共同的、相似的方法。在任何情况下,中国在党和政府文件中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与过去对"经典"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统解释(阶级斗争和无产积极专政)几乎没有共同之处,中国现在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平崛起等等,这些对我们而言同样也是合理、正确的思想(顺便说一句,这是需要单独研究的课题,本文不做论述)。

国家间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使我们能够从彼此关系中受意识形态左右、不可避免地由主导思想、理论和概念决定的政策转向更合理、更有效的利益政策。

2. 相互体贴,而且尽可能地,将彼此的利益连接在一起--六十年,俄中关系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教训。

每个国家都在捍卫其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这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通过在关系正常化阶段对俄罗斯与中国的根本利益进行比较和公正地分析得出,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与俄罗斯创建新型民主国家(旨在建设经济发达的民主与法制国家)的任务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在一些关键问题和方向上--完全一致。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 -- 和平与发展:为了人类的利益发展社会经济,并为此创建以人为本、良好、和谐的发展条件。

随着俄罗斯与中国对这种理解越来越深,在国际形势处于动态变化的背景下,形成了切实可行的、且能够充分满足合作伙伴切身利益及双方利益的机会,在捍卫合作伙伴主要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中,给予相互的支持和帮助。例如,俄罗斯在一些关系到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一贯支持中国,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中国对我们在反对以各种借口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政治化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努力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样,中国方面在反对北高加索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问题上也一贯支持俄罗斯。在近期通过的若干高层联合政策文件中,针对北约东扩、建立全球导弹防御体系,以及其它一系列迫切的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上,俄罗斯和中国明确了双方的共同立场。创立和不断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俄罗斯与中国利益结合的结果。

当然,利益分歧也是存在的。这些分歧既与客观的自然环境有关(例如:俄罗斯 -- 是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之一,而中国 -- 是能源消费国),也与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各主要地区形成的历史特征等因素有关。还有一点也同样显而易见,那就是俄中关系并不是毫无问题的(本人认为,这种情况在自然界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尤其我们现在谈论的是两个超级大国,它们共同拥有4300公里的边境线,在这条边境线上,人们每天都从事着各种活动和相互协作,每年两国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公民在这条边境线上穿行往来。本人认为,对待这些问题,战略上 -- 应该把它们当作正常现象平静地接受,战术上 -- 双方都应该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寻找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防止这些问题扩展到一定的程度和规模,从而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尤其是防止其对双方相互协作和交流的主要战略方向造成威胁。重要的不是那些必然会出现的问题,而是现在,双边关系中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别有利的合作气候,这使得双方都能够本着"志同道合的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捍卫自身立场的同时,尽量了解合作伙伴的意图。

俄中两国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就是采用这种建设性方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这是一个非常严峻、敏感的历史遗留问题,双方对这个问题都还存在诸多不同的理解,但是大家都表现出了真正的治国之道和政治远见,他们克服了狭隘自私的想法,达成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妥协,我相信,就连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会高度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当双方在合同文件中确定对彼此的领土界定没有任何异议的时候,以及在完成所有边界的划定之后(包括顺利解决哈巴罗夫斯克的岛屿问题),在双边关系的议程中,再没有类似这种庞大、棘手的问题了。

3. 还有一个俄罗斯和中国在过去的双边关系经验中得出的教训 -- 拒绝相互威慑。

我们都记得,两国曾为这种威慑付出了多么高昂的代价,这种政策耗费了多少巨大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的成本。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为了备战与前苏联可能爆发的战争,中国每年将超过一半的国家预算用于军费开支。很多工业企业专门从边境地区迁移到内地,这种做法给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同样,根据某些估算数据,前苏联为了在俄中边境上修建各种军事设施耗费了2000亿卢布。就在其他国家已经走上加速发展道路的时候,中国和前苏联却还在为军事对峙削弱和消耗自己的力量。毋庸置疑,这些政策是由那个时代的状况决定的,来自当时那种保护国家安全的理念。很久以前,双方就已经承认了这种政策的危害性,首先双方缓和了两国边境地区的军事紧张局势,之后又撤离了邻近地区的大批武装部队,而在最近几年里 -- 俄罗斯和中国多次成功地举行了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其目的就是为了完善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保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应该说,现在,尤其在西方,那种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思想十分猖獗。在俄罗斯的各种媒体上,经常会出现相关的报道。在远东真的有人会威胁我们的国家利益吗?如果人们对威胁的理解是,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间经济实力的差距日益扩大,那么遗憾的是,这种威胁确实存在。俄罗斯这片辽阔的地区与邻国(这里指的不仅是中国)相比,发展明显滞后,当然,这种滞后与某些风险、挑战,以及众所周知的威胁有关。然而,如果人们所说的"中国威胁"是指,像其它某些国家在针对俄罗斯的行动中所实施的那些蓄意的、有目的的政策(公然将俄罗斯的领土据为己有、在邻近我们的边境地区建立军事设施和基地、在我们的边境周围扶持和援助对俄罗斯不友好的政权等等),那么这种威胁就是不存在的。对"威胁"论的炒作来自俄罗斯的一个战略合作伙伴(客观地说,俄罗斯的战略伙伴为数不多)-- 其结果要么是对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进行善意的迷惑,要么就是蓄意的、(而且一定是)图谋不轨的欺骗。

保护国家安全利益,毋庸置疑,是俄罗斯国家领导层的首要任务,在我看来,他们首先要通过政治手段来完成这个任务。在此,我还想重提一下调整俄中边界的事情,2001年,双方就签署了一个基本政治条约,在这个条约里,规定了很多保障我国利益的重要条款。

我还想谈谈这个主题所反映的另一个方面。俄罗斯和中国都很关心彼此顺利、稳定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和我们最近六十年的双边关系表明,中国内部出现的经济痉挛和社会动荡("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同样也引起了外部各种形式的对抗。如果对某些人来说,由于一些原因(如:地理位置遥远),这样的事情不会令他们感到特别不安,或者干脆令他们暗自窃喜(因为这削弱了其战略竞争对手的力量),那么对于拥有共同边境的邻国 -- 俄罗斯来说,却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影响。然而,反过来看,-- 中国的和平崛起、国家稳定进步,他们亲善地对待俄罗斯、同俄罗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行以加强世界和谐为目标的对外政策,中国正在逐渐演变为"世界工厂",人们(包括俄罗斯的消费者在内)都在使用中国产品 -- 所有这些,毫无疑问,都符合我们的长远利益。

从中国代表不只一次的声明中可以看出,北京也有类似的考虑。如果说在对抗和敌视阶段,前苏联地位的损失,甚至苏联解体,都可能被当作削弱战略竞争对手的力量,那么在今天的伙伴关系阶段,巩固俄罗斯的国家地位、稳定我们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威信 -- 这是促进和平与国际安全非常重要的补充力量,是销售中国产品、为发展中国经济有保障地提供其所必须的产品的广阔市场。

4. 我们与中国在最近十年的双边关系中所积累的经验证明,在所有社会层面加深两国间的相互信任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层面包括:国家领导层、企业和专家社团、社会各界。加深相互信任 -- 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且想在每个单独时刻"衡量"其结果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在建设实际政策的过程中,了解合作伙伴的可靠性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不用考虑他是否会图谋不轨、言行不一,而将全部精力放在建设性地发展相互协作上。

近几年形成的俄中国家间对话,其高度网络化和结构化的机制在这方面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这是两国在国家和政府首脑层面上的定期会晤,实践表明,对话双方都在从本质上推动我们的关系,促进解决合作中的关键问题。这也是两国政府副首脑就经贸、人文、能源、金融等领域的合作问题进行的定期联络。这还是由各部门部长或其副部长领导的近二十个委员会分会、工作小组和其它常设执行机构进行定期联络的平台。另外,立法机构、政治党派和社会团体也在进行着积极的合作。俄罗斯没有再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建立这种网络化的合作机制(大概,也就只有俄德合作可以与此相提并论)。在这些业已形成的成功机制的框架内,各方都有机会向对方详细通报所采取的行动、意图及其动机,消除合作伙伴的疑虑,解决具体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加深相互信任也很重要。在近代历史的某些时期,中国或我们两国与其他主要国家接近的程度常常会引起某些有理由的担忧,有时也会是凭空想象的担忧,这样迫使我们采取了额外的措施和努力,以保障自己不会在突变的地缘政治格局中成为"多余的玩家",流为被封锁、被操纵的对象。在此背景下,重要的是要根据俄中战略伙伴与协作关系的自身价值,相互信任,并在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政策。

5. 为了加深相互信任、消除俄罗斯和中国仍然存在的关于伙伴国家及其人民的"模糊的",有时甚至是带有偏见的观念,必须全面巩固国家间关系的社会基础。在这里,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是我们两国人民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建立起来的难忘的友好气氛。直到现在,老一代的俄罗斯人和中国人仍然留恋地回忆着那些年充满温暖的相互关系。那个时期,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直到现在依然充满生机。现在这个阶段的任务是 -- 将俄中人文领域相互合作的质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 总的来说,这个任务执行得很顺利。2006年-2007年,实施了前所未有的俄罗斯与中国国家年项目,此项目强有力地扩大了双方在文化、教育、体育及其它人文合作领域的相互联系。2009年-2010年,举办了"中国俄语年"和"俄罗斯汉语年"活动,旨在增强两国人民对彼此语言、文化、历史和传统不断增长的兴趣。代代相传的友谊 -- 这个主题也已被写入了主要的双边文件中。一方面 -- 这是俄中两国人民在友好交往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历史经验的精髓,另一方面 --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为了实现这个任务,双方必须付出共同的努力。

6. 俄中两国关系的经验,尤其是近几年积累的经验表明,双方努力创造的、对大家都非常有利的政治气候,暂时还没有在务实合作中得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尤其是在经贸领域。实际上,在这方面,大家都已经做了很多。去年,俄中两国间的贸易营业额增加到了580亿美元,中国成为俄罗斯三大贸易合作伙伴之一。双方签署了《世纪合同》(关于沿正在施工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 石油管道长期提供大量原油的合同)。双方正在进行有关天然气、煤矿、电能领域大规模合作方案的谈判。但是,这一切仍暂时大大低于中国与其主要合作伙伴(美国、欧盟、日本 -- 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政治关系明显不能与俄中关系"相匹敌")在经贸和投资领域的合作水平。这表明,我们必须要经常关注这些领域的双边合作、重要的是让两国的商业团体及时获得由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提供的指导正确经营方向的信号。

在这方面,目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针对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三省建立的"配对"发展计划,双方正在积极地研究其具体措施。通过并实施相应的合作计划,双方不仅能够对毗邻地区合作伙伴的社会发展计划有所了解,还可以为俄罗斯和中国人民的利益,在这个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的地区找到可持续共同发展的机会。

7. 最后,一个源于六十年双边关系历史的重要的概括性经验教训是:俄中间的友谊与合作完全符合俄罗斯和中国的利益以及两国人民的愿望,加强俄罗斯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外交政策方面的潜力,而怀疑、对抗和竞争 -- 只会削弱他们的力量。正因如此,两国领导人宣布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口号:"世代友好,永不为敌"。

稳定发展、深化战略伙伴关系、与中国相互协作 -- 是苏联后时期俄罗斯取得若干真正巨大成就的对外政策之一。这些已成为我国亚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提高了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能力、扩大了我们的活动范围。在中国,人们对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也一贯给予了高度评价。

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彼此截然不同的世界大国,将公认的东西方文明冲突理论付诸脑后,为全世界树立了一个和平、互利、友好合作的榜样。毫无疑问,-- 这是我们为确保世界各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共同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精神财富,小心地对待它,记住它是多么地来之不易;学习和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理智地建设未来的俄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