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法律网--专业创造价值
我想去旅游 体验俄罗斯民俗风情 旅游
中俄贸易
当前位置: 中文版中俄贸易贸易

哈尔滨市对俄罗斯出口加工企业发展问题解析


作者:孟令春   来自: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点击数:   编辑时间:2006-11-14 22:04:18
一 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 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企业的情况分析。到2004年年底,哈尔滨市从事对俄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共108家,其中对俄出口企业达69家,比2003年增加14家 。在对俄出口企业中,大部分是贸易型企业,而对俄出口加工型企业仅26家。在对俄出口加工型企业中,国有企业占57%(居主导地位),三资企业占30%,私有企业占13%。私有企业2004年较2003年成倍增长。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型企业规模较大的有哈尔滨光宇蓄电池有限公司、哈尔滨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玛利酵母有限公司、黑龙江省蓝艺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商业机械总厂等,它们已成为哈尔滨市对俄出口超100万美元的生产骨干企业 。2004年,哈尔滨光宇蓄电池有限公司,以其先进的设计工艺和质量,迅速打开俄罗斯市场,出口额不断增加,已达235.67万美元 ;哈尔滨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医药品出口额184.24万美元。2005年,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企业有了长足发展。哈尔滨市将用3年左右时间,努力建成对俄出口重要加工5大基地:新香坊对俄出口加工区、哈尔滨开发区对俄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哈尔滨东北亚经贸合作区、黑龙江宾西国际贸易加工区、对俄出口基地企业群等。据调查,哈尔滨开发区新建的对俄合作产业园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于2005年5月12日正式启用,首批入驻公司有杰力沃科技有限公司、海格通江敏感技术公司、哈轴通用轴承公司等5家,它们都是对俄出口加工型企业。据哈尔滨开发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园建设启动后,企业申请入驻踊跃,已有包括多家俄罗斯独资企业在内的30多家企业报名,入驻的企业必须具备“产品有70%出口到俄罗斯”的基本条件。位于香坊区幸福镇北柞村的新香坊对俄出口加工区在2005年开始起步,2006年全面推进,预计5年内入区企业可达80家,完成出口额5 000万美元以上。总之,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企业今后3年将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二)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产品结构的情况分析。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产品结构呈现以下3个特点:一是产品结构单一,以大路货为主。哈尔滨市是一个以机电工业为主,轻工、纺织、医药、食品、建材、化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城市,在全国40大类行业中它就有38个。在哈尔滨市对俄出口的100余种商品中,出口总额过1 000万美元的仅两种,占全部对俄出口商品的2%。哈尔滨市生产的可以进入俄罗斯市场的产品主要为农副产品、灯具和照明装置、塑料制品、纺织品、服装鞋帽、地毯、医药保健品等。由此可见,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产品品种少、品位低、结构老化,缺乏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尤其是占本地产品对俄出口比重较大的纺织和机电行业,结构问题更为突出。纺织行业多半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较低;而机电行业又缺少高、精、尖产品,技术性能相对落后,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二是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目前,哈尔滨市工业企业正处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攻坚期,企业经济形势严峻,效益普遍不佳,技术改造及新产品开发投入不足,工业企业科技贡献率较低。哈尔滨市生产的、能够进入俄罗斯市场的、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产品,只有光宇蓄电池和部分机电产品,缺乏科技含量较高的电视机、通信设备等高档消费品。由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所以缺乏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三是能够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本地产品比重低。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哈尔滨市生产加工的、能够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本地产品比重一直在低位徘徊,处于20%左右,2004年达到22.4%。

  二 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对俄出口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是对俄出口加工企业规模小。据调研,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的主体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适应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对俄出口生产加工型企业少。哈尔滨市对俄出口以贸易型企业居多,出口排名前十位的全是贸易流通企业和代理公司。三是企业资金匮乏。在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企业中,民营和三资企业发展较快,但它们进入俄罗斯市场时间短、原始积累不足、企业规模小、银行信用等级偏低。而国有企业人员包袱、债务负担和费用负担沉重,融资难度大。因此,不论是民营、三资企业,还是占据对俄出口加工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都存在银行贷款难、信用证抵押金比例高和预付货款的额度低等资金困难。即便有很好的出口合同,也因资金短缺而被迫搁置。在调查中发现,哈尔滨市具有较大对俄出口加工规模的光宇蓄电池、三精制药、蓝艺地毯等企业都受资金不足的困扰。此外,资金问题也同时困扰着哈尔滨市对俄出口的贸易企业。四是对俄出口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缺乏开拓俄罗斯市场的积极性。由于俄罗斯投资环境和贸易秩序存在诸多问题,给开拓俄罗斯市场带来一定的风险和困难。许多对俄出口加工企业存在畏难情绪,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尽管政府对出访办展洽谈给予一定的资助补贴,但许多企业都认为,从事对俄进出口不但风险大、利润小,而且人身安全也无法保障。开拓俄罗斯市场的积极性同边境县(市)相比要低得多,影响了对俄出口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的发展。

  (二)政策因素影响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从俄罗斯方面看,一是俄方打击“灰色清关”和针对哈尔滨市输俄产品采取一系列限制性措施,影响哈尔滨市对俄进出口业务的发展;二是俄方给予哈尔滨市的肉类食品配额过少,影响哈尔滨市猪肉等农副产品的出口。从国内方面看,1996年1月,中国国务院以国发[1996]2号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将边境贸易划分为边民互市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而地处内陆的哈尔滨市由于没有边境县(市)和边境口岸,受行政区划和管理权限的限制,无法享受到进出口关税和进出口环节税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的待遇,直接影响了哈尔滨市对俄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就是说,哈尔滨市同黑龙江省内其他地市相比对俄经贸能力明显处于劣势。受这一政策调整的影响,哈尔滨市享有对俄边境权和对俄劳务工程承包权的公司效益下降,有些企业勉强维持,有些企业解体破产,有些企业只好到口岸城市注册公司从事对俄贸易,导致哈尔滨市对俄进出口企业减少,边贸消失,一般贸易成为主要贸易形式。更有甚者,哈尔滨市一批对俄出口加工企业由于政策影响而转产转向。

  (三)产业结构趋同影响哈尔滨市对俄经贸合作的进程。哈尔滨市与俄罗斯特别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生产的产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有趋同性,优势产业都集中在电站、重型设备和大型机械等重工业行业,并且双方大中型企业都处在调整、技改和转制期,面临着资金短缺等困难和问题。至于俄罗斯市场需求量大的服装、鞋帽、家电和其他日用消费品等,哈尔滨市的生产能力较弱,在客观上没有为哈尔滨市大中型企业与俄罗斯市场对接提供广阔舞台,由此形成了哈尔滨市对俄出口产品以轻工、纺织和农副产品为主,高附加值的电子、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偏低的局面。

  (四)加工贸易比重低、增长缓慢。哈尔滨市对俄贸易主要由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三种方式构成。从近几年各种贸易形式的完成情况看,增长较快的是一般贸易,占全市对俄贸易的85%;其次是以旅游购物为主要形式的其他贸易占6%;而最具潜力的加工贸易不足10%。伴随着国际分工趋势的日益加剧,加工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正是加工贸易的优势。新、马、泰等国和中国都承接了发达国家的外围加工,并以加工贸易的主导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升级的跨越。哈尔滨市与全国特别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出现了出口主体和出口贸易方式的大错位。这种外贸主体单一、贸易方式落后、加工贸易不发达造成了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与先进地区差距逐年拉大的局面。同时也表明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企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条,其产业群体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生产能力和规模远不能满足对俄贸易的需求。

  三 哈尔滨市对俄出口主要产品的比较优势

  (一)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一是俄罗斯经济总量增加,对外贸易快速增长。随着俄罗斯对现行政策的调整,经济实力将不断增强,特别是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加快,居民的消费能力持续提高,从而拉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俄罗斯外贸进出口额大幅度提高,2005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 398亿美元,同比增长32.1%。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这将构成对中国商品的潜在需求。二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对哈尔滨市出口产品的依赖程度较高。长期以来,俄远东地区所需的农副产品、服装鞋帽、建材等产品主要从中国进口。在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对外贸易中,中国商品的市场份额分别高达37%和40%。三是哈尔滨市出口商品与俄罗斯居民的消费水平基本适应。俄罗斯居民人均月收入150美元左右,在俄罗斯居民的总支出中,用于吃、穿、用的支出占52%。目前,俄罗斯人均月收入60~200美元工薪消费阶层人群占50%,主要购买生活必需品;人均月收入在60美元以下的贫困阶层人群占25%,主要购买低廉的消费品。上述情况表明,俄罗斯对普通生活用品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哈尔滨市对俄出口的产品基本符合目前俄罗斯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

  (二)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企业极具发展潜力的主要产品。从俄罗斯的市场需求和哈尔滨市的实际生产能力来看,今后应重点培育对俄出口具有牵动力和后发优势的产品:(1)农副产品:据了解,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每年粮食缺口80万吨左右,蔬菜缺口40万吨,肉和肉制品缺口40万吨,奶和乳制品缺口60万吨,水果缺口40万吨。目前,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果蔬80%以上是从哈尔滨市口岸进口的,且市场价格是哈尔滨市同类产品的4~6倍。哈尔滨市应注重对俄出口农产品深加工能力的提高。哈尔滨市农产品极为丰富,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条件优越。为此,应将绿色食品深加工作为哈尔滨市对俄出口的战略重点。在项目开发方面,要以大豆、玉米和肉类深加工为主,重点发展大豆磷脂、木糖、猪肉、禽肉及牛肉制品的对俄出口。(2)机电科技类产品:根据俄罗斯国家海关总署统计,2003年机电产品进口额占俄罗斯进口总额的30%以上,是俄罗斯第一大类进口产品。据了解,在俄罗斯市场较有潜力的机电产品有以下几种:一是家电、电子产品。由于俄罗斯居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在现有的家电中相当多数量需要淘汰更新。例如,俄现有彩电一半以上需要更新,对电冰箱、空调以及小家电的需求旺盛,并主要依靠进口。同时,俄罗斯信息产业也面临着较大发展机遇。预计10年内对信息产业设施投资330亿美元。二是农业机械。俄罗斯耕地面积大,大型机械化作业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近10年来俄能够正常使用的收割机、拖拉机数量减少近一半,设备的年报废率达到6%~10%。俄罗斯急需更新农业机械、农机具和建立新的维修体系。三是木工机械。俄罗斯的木材产量居世界前列,但由于加工设备落后,木材行业只能加工初级产品。随着俄国家政策的调整,将逐步限制原木出口,木工机械潜在市场巨大。哈尔滨市生产的农业机械、林业机械、建筑机械、粮食干燥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和家电、切削工具等产品不仅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且具有打入俄罗斯市场的优势和潜力。(3)服装轻纺产品:从俄罗斯市场需求看,目前工薪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对哈尔滨市出口俄罗斯的中高档服装、鞋帽和纺织品的需求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据专家预测,中俄双方贸易的品种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中方输俄商品仍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所以,争取和扩大服装、鞋帽、纺织品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仍然是哈尔滨市对俄出口政策的重点。哈尔滨市应充分利用亚麻行业的优势,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生产高质量的亚麻服装及亚麻饰品,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以实现由出口初级产品向出口最终产品较变。(4)建筑装饰材料: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居民实际收入和储蓄的增加,使房地产市场不断升温。从整个俄罗斯看,目前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3平方米,按照俄罗斯政府制定的住房发展纲要,到2010年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据了解,俄罗斯建筑装饰材料极其短缺,价格昂贵,有些材料价格是中国同类产品的5~6倍。建筑所需的大宗建材,如砖、水泥、钢材、地板、门窗、水暖、小五金、预制件、混凝土等不仅缺口大,而且价格高,如每块红砖售价1.5元人民币,比中国高出10倍;塑钢门窗每平方米售价近90美元,高于中国价格4.7倍。哈尔滨市对俄罗斯市场需求的水泥、塑钢门窗、装潢材料等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较强,应将其作为哈尔滨市对俄出口的新亮点,着力加以培育。

  四 促进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进工作机制。在“十一五”期间,努力把哈尔滨市建设成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对俄进出口贸易大通道和对俄出口重要生产加工基地,确立哈尔滨市对俄进出口贸易中心城市的地位。哈尔滨市应统一对推进对俄出口加工企业和“建设对俄出口加工基地”的思想认识,并作为重大战略性任务纳入市政府的重要日程,由哈尔滨市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工作组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二)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扶持,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首先,哈尔滨市应争取国家支持,在哈尔滨市建立国家级对俄出口加工区。按照国家规定,每个省可以在国家批准的开发区内设立一个出口加工区。目前,哈尔滨市还没有设立出口加工区。哈尔滨市应以较高的起点、较大的规模认真规划设计好正在筹建中的新香坊对俄出口加工区,使其一切按照出口加工区的标准建设,争取国家批准,使之成为哈尔滨市的对俄出口加工区,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待遇。其次,哈尔滨市要积极争取国家和黑龙江省政府的支持,落实哈尔滨市边境贸易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哈尔滨市对俄贸易渠道。同时应加强与黑龙江省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争取国家和黑龙江省政府的政策支持,要充分利用国家和黑龙江省政府的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的有关政策,支持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企业的发展和对俄出口加工基地的建设。再次,应增加哈尔滨市开拓俄罗斯市场的专项资金,加大对俄出口企业的奖励,加快培育发展产权、金融、人才、劳动力、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市场,构建有利于对俄市场配置资源的要素市场平台。

  (三)进一步加深对俄市场的调研,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近几年俄罗斯经济增长加快,市场潜力巨大。例如,城市公共设施、公交车辆、家电、服装、纺织品、轻工产品及加工设备等商品大部分需要进口。根据对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市场的分析,进口家电在俄已占绝对主导地位,其中进口彩电占76%,录像机占100%,洗衣机占42%。目前,俄罗斯的公交车辆、老式彩电和黑白电视机等都需要更新换代,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70%的纺织品和50%的服装依靠进口,并需要大量的加工设备。与发达国家的产品相比,哈尔滨市的商品在价格方面更适合俄罗斯市场。因此,要深入开展对俄市场的调研。哈尔滨市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确定生产基地和外向型经济的选项,确定对俄出口加工的领域和项目。根据俄罗斯市场的需求和哈尔滨市经济的特点,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把外向型产业作为哈尔滨市的支柱产业,可首批选择几个行业,吸收国内资金和先进技术,组建跨地区企业集团,甚至跨国企业集团,把以哈尔滨为龙头的对俄加工出口做大做强。如今,以俄罗斯市场为导向,从哈尔滨市实际和潜力出发可首先从以下几个领域着手:果蔬生产与加工、粮食肉类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业,服装鞋帽加工、木材加工、塑钢门窗为先导的建材加工,家电、电信、电子产品生产与组装,农机为先导的机械生产与加工业。

  (四)加强宣传力度,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哈尔滨市应利用哈洽会、冰雪节、俄罗斯商务日及各种类型的对俄招商引资会,把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和争取建成对俄出口加工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点、亮点扩大宣传。对俄出口加工区,是专为发展对俄出口加工贸易而开辟的经济特区,通常可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待遇,受到系列化优质服务,甚至得到财政补贴,从而降低对俄出口加工产品的商务成本,提高对俄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对俄出口加工快速发展。利用哈尔滨市这一有号召力的独特品牌在国内外统一招商,易引起人们的响应。应积极组织对俄出口加工企业参加俄罗斯境内举办的各类经贸洽谈活动,了解市场信息,掌握消费需求;应积极组织不同层次的招商,搞一些针对国内制造业发达地区不同产业特点的专题招商活动;应积极组织企业对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工商界进行对俄出口加工专题招商;直接利用外资项目要向对俄出口加工方面倾斜;间接利用外资要有重点地设立对俄出口加工区专题;对招商引资工作给予指导和支持,及时提供对俄出口加工信息服务。

  (五)对俄出口加工基地的建设要突出特色,并以培育对俄出口加工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重点。一是应按照国际市场贸易惯例,实施积极的产业导向,倡导优势特色发展,规划建设中的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基地的建设应突出以市场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坚持新体制、新机制,鼓励和吸引外资、民营资本、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来开发建设,实现生产、贸易封闭式运作,以构建哈尔滨市对俄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和对俄贸易的大通道。二是应以培育对俄出口加工企业和产品为重点,针对俄罗斯市场的不同需求,调整工业产品结构,扶持一批对俄出口加工骨干企业,逐步形成对俄加工基地企业集群,形成一批对俄出口名牌拳头产品,保持哈尔滨市在区域对外开放中的产业发展、技术创新领先的优势。

  (六)进一步改进服务,方便企业。比如,应下放人员出境审批权限,简化手续,降低收费。今后,民营企业人士赴俄可否不须当地党委书记签批,改由工商联或中小企业局等机构和部门签批。体检、护照等费用也应降低。此外,哈尔滨市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多组织对俄出口加工企业参加哈洽会、赴俄考察等活动,并且通过建立信息平台、设立对俄经贸网页等方式发布有关信息。还应从实际需要出发,采取切实措施,有针对性地引进和认真培养一批懂国际贸易专业、有一定俄语水平的人才,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加快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企业的发展步伐。